在考研备考的关键阶段,英语科目中 “英一英二” 的选择与备考方向,成为众多考生纠结的核心问题。不少同学混淆两者的适用范围与考查重点,导致备考效率低下。本文结合考研英语最新考纲要求,从核心差异、备考必要性到科学规划,为考生搭建清晰的备考框架,助力高效冲刺。

考研英语分为英语(一)和英语(二),是根据考生报考专业类型划分的选拔性考试科目。英语(一)主要面向学术型硕士考生,侧重考查考生的学术英语应用能力,试题难度偏高,对逻辑分析、长难句解读及学术性文章理解要求较高;英语(二)主要面向专业型硕士考生,注重考查考生的实用英语技能,试题设计更贴近职场场景,难度相对适中。
两者的核心差异集中在三个维度:一是考查范围,英一涵盖完形填空、阅读理解(A/B/C 节)、翻译、小作文、大作文,英二缺少阅读理解 C 节(新题型中的排序题 / 匹配题),翻译部分侧重段落翻译而非长难句翻译;二是题型难度,英一的阅读理解文章多选自学术期刊,长难句占比更高,作文要求侧重学术观点表达,英二的文章更偏向生活化、职场化,作文多为图表分析类题目;三是分值分布,英一完形填空 10 分、阅读理解 60 分、翻译 10 分、写作 30 分,英二完形填空 10 分、阅读理解 50 分、翻译 15 分、写作 25 分。
精准区分英一英二的核心价值,在于避免备考方向跑偏,提升复习效率。对于学术型硕士考生而言,英一的学术性文章解读和逻辑分析能力是考查重点,若按英二的备考节奏复习,会缺乏对长难句和学术词汇的针对性训练,导致考试中失分严重;而专业型硕士考生若盲目冲击英一的难度,会浪费大量时间在超出考纲要求的内容上,忽视实用英语技能的提升,反而影响整体备考进度。
此外,近年来考研英语命题趋势呈现 “同源不同轨” 的特点:两者的命题素材均选自外刊,但英一更侧重学术前沿话题,英二更偏向社会生活热点。明确自身备考的科目类型,能让考生在词汇积累、阅读训练和写作练习中更具针对性,比如英一考生需重点积累学术词汇和逻辑连接词,英二考生则应侧重生活化词汇和图表描述常用表达。
英一考生需重点掌握学术类词汇(如 “hypothesis”“methodology” 等)和高频长难词,建议结合真题文章进行语境化记忆,同时积累逻辑连接词(如 “nevertheless”“furthermore”),提升文章分析能力;英二考生应侧重积累生活化词汇、职场场景词汇(如 “negotiation”“collaboration”)和图表描述词汇(如 “fluctuate”“surpass”),可通过真题例句和模拟场景强化记忆。
英一阅读需注重长难句解析和文章逻辑梳理,建议每天精读 1-2 篇学术类外刊文章(如《经济学人》《科学美国人》),训练快速定位论点和论据的能力;英二阅读则侧重细节理解和信息匹配,可通过真题中的图表类文章、职场场景文章进行专项训练,提升快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,同时掌握图表题的解题技巧(如数据对比、趋势描述)。
英一写作的大作文多为观点论证类题目,需注重逻辑框架的搭建(如 “提出观点 - 分析原因 - 总结升华”),建议积累学术性论证素材和高级句型;英二大作文以图表分析为主,考生需熟练掌握图表描述的基本结构(如 “描述数据 - 分析原因 - 给出建议”),积累数据变化的常用表达和趋势分析模板,同时注重写作的实用性和条理性。
无论英一还是英二,真题都是备考的核心资料。建议考生按科目类型分类刷真题,英一考生重点研究近 10 年真题中的学术类文章和逻辑推理题,英二考生则侧重近 10 年真题中的实用类文章和图表题,通过错题分析明确自身薄弱环节,针对性强化训练。
考研英语的备考核心在于 “精准定位 + 针对性突破”,明确英一英二的差异是高效备考的第一步。希望本文的解析能帮助考生理清备考思路,结合自身科目类型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,在考研英语中取得理想成绩,为上岸之路奠定坚实基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