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重点标注:自我评估的 4 个关键维度,决定院校层次匹配度
1. 学科基础:以硬指标量化实力
◦ 英语:四级通过→基础达标,六级 500+→具备竞争力
◦ 数学 / 专业课:能独立完成基础习题→中等水平,长期不及格→需避开高难度院校
◦ 跨考生:重点评估目标专业自学基础(如是否通读教材、完成习题)
1. 备考时间:按可用时长划分策略
◦ 时间充裕(≥8 个月):可冲刺学科强校,攻克难点内容
◦ 时间紧张(≤6 个月):优先选参考书 2-3 本、考题基础的院校
1. 职业规划:定向匹配院校资源
◦ 考公 / 国企:优先 985/211 院校,头衔认可度更关键
◦ 技术岗位:聚焦专业排名(如杭电计算机、江财金融),行业认可度高于综合排名
◦ 地域就业:锁定目标城市院校(如长三角选沪宁高校,珠三角选华南理工)
1. 风险偏好:明确报考心态
◦ 保守型:避开报录比>15:1、复录比>1.5:1 的院校
◦ 进取型:可冲初试占比高、不歧视出身的名校(如东南大学、哈工大)
重点标注:招生数据、公平性、适配性为筛选铁三角

1. 参考书数量:2-3 本→低压力(如安徽大学管理学),>5 本→高要求(如名校历史学)
2. 真题特征:做 1-2 套真题验证 —— 超纲题占比>30%→建议更换,重复率>40%→备考更易
• 必选特质:一志愿优先录取、不压分、匿名复试(如西南政法、中国社科院)
• 排除项:拟录取名单中双非考生占比极低、专业课平均分比同类院校低 15 分以上的院校
• 适配细节:专硕看校企合作(如计算机专硕实习资源),学硕看硕博连读机会
重点标注:3 个关键时间节点,拒绝盲目定校
1. 前期(备考启动 - 6 月):建 “三档备选库”
◦ 渠道:研招网(硕士目录筛选)+ 院校官网 + 学长经验
◦ 结构:冲刺档(略高于实力)、稳妥档(匹配实力)、保底档(低于实力)各 1-2 所
1. 中期(7-9 月):聚焦 2-3 所重点校
◦ 核心动作:核查最新招生计划(是否扩招、换参考书),深入研究真题适配度
◦ 淘汰机制:排除缩招 50% 以上、更换核心教材的院校
1. 后期(10 月报名前):最终定校
◦ 关键依据:当年招生简章(新增专业 / 调整科目)、阶段模考成绩
◦ 原则:一旦确定,停止更换,全力攻坚目标院校真题
重点标注:避开 “跟风、唯排名、信息闭塞” 三大陷阱
1. 误区:盲目追热门院校
◦ 案例:基础弱却跟风考 “两财一贸” 金融,备考吃力落榜
◦ 解法:用 “同层次替代法”(如不选上财,可选中南财经政法)
1. 误区:只看院校排名,忽视专业实力
◦ 反例:985 院校 C 级专业,资源不如双非王牌(如江财金融学、西政法学)
◦ 工具:参考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
1. 误区:依赖旧数据,信息滞后
◦ 风险:3 年前的招生数据可能已失效(如缩招、换参考书)
◦ 对策:每月查目标院校官网,联系学长获取最新复试变化